这是一份让全社会为之沉默的答卷
2015/9/17 13:42:41

于渝东南地区村镇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现状问题调查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容忽视 

 

摘要:随着中国的经济迅速而且又稳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国防也越来越强.中国的各个大,中,小城市大兴土木,而其中劳动力的来源便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为主,由此“产生”的大量的留守儿童全部依靠上一代来抚养,但是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

本文利用对重庆东南地区的2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资料以及20名留守儿童的班主任的调查资料,从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课余时间的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理想等方面,对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现状问题进行了调查。而在对老师的调查中,从老师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态度差别、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及希望得到的社会帮助等方面了解目前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现状。据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穿、住、用、行、玩、学、交往与沟通等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困难,多种正当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由于教养环境与条件的不足,他们在语言、认知、思维力想象力、绘画与歌唱、社会性与个性等方面普遍明显滞后于同地区的其他非留守儿童。儿童个人及家庭、幼儿园、社区、当地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是造成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困难、心理与行为方面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渝
东南地区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其他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在实地的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了留守儿童教育的诸多不足: 
1、上学条件恶劣,路途遥远。渝
东南地区由于地处武陵山区,地形崎岖,人口分散,所以上学路程普遍较远;近年来由于教师短缺,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小学被撤销合并,更加剧了这一状况。以黔江区黑溪镇苏维村为例,该村原有一所农村小学,撤并后,所有儿童不得不到黑溪中心小学上学,上学路程超过了5公里,而且道路条件极差。 


2、隔代监护中存在众多问题。我们在实地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极少部分有其他亲戚代为监护。在隔代监护中缺乏交流沟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外)祖父母往往对留守儿童过度溺爱,对他们物质方面的要求听之任之,而缺乏对精神上的关爱;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留守儿童则要承担较多的家务,很少多余时间学习和玩耍,往往是他们养成孤僻的性格。 


3、留守儿童的性别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大。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护,女孩和男孩的性格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女孩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关爱和安全感,难以和外界沟通,往往养成较为孤僻的性格;而男孩由于长期缺乏管教和正确的引导,往往是放任自流,往往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 

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又怎么样的认识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是多种矛盾与冲突综合性的客观体现,涉及到诸如家庭结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失调现象;其次,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据全国妇联(2008)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多万,占到农村儿童总数的三成(29%。根据《2008年农村统计年鉴》,农村初中与小学人数总计8494万,保守估算,全国范围内,留守儿童数量至少在2500万以上,不容忽视;再次,由于媒体呈现式的宣传以及学者分析式的研究,这一群体生存状况存在的隐患无疑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加入。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来看,从99到2012年,13年间超过了5000篇,社会关注度可见一斑;最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行为主体在内,集引导、规范、防治、监控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体系,通过城乡整体联动,才能将这种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问题妥善加以解决。 


综上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业已成为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变得极其的敏感,公众的关注度高,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社会各界的联动合力。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构成社会问题,值得深入的研究。

 以上文字来源于百度留守儿童贴吧

这是一份答卷,一份不简单的答卷。留守儿童的问题,非一日之寒,然而真正关心,并为之付诸行动的却只有十之二三。每一个小小的身影都是一个未来,每一个未来都是一株摇曳在风雨中的幼苗。除了唏嘘,我们更应该带给他们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