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期的我们应该都回答过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同学们,长大以后你们想做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的都是想当科学家,也有其他的答案:比如老师、警察、医生或者老板什么的。这些答案都代表着孩童时期的我们对社会发展和选择人生道路的第一次尝试和体会,也是一次对自身的探究和认识。
在品读经典的力量,梦想·朗读者第一期: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期节目播出后,紧接着我们就投入到了第二期节目的拍摄中。现在,我们第二期节目的特邀嘉宾是来自深圳的作家——王国华先生。他要朗读的是自己写给文友郑先生故乡的孩子们的一封信,当然,这封信同样也是写给全国各地的孩子们。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作者用朴实的文笔写下自身的成长经历,意在让孩子们知道: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成功的人生也有千万种,选对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走好自己的每段人生路;人生路上各有不同,但是我们知道人性也有共同点,人性的闪光点需要自己去保持、珍惜。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作者简介:王国华,七零后,河北阜城人,现供职于深圳报业集团。《读者》杂志签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深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宝安区作协副主席,已出版《谁比动物更凄凉》等十七部作品。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心若向善,人心自暖。我们处在文明社会不断变革的今天,见证着社会风气的潮涨潮落,却依然要学会坚守自己内心深处的处世准则。孩子们,台铃梦想小学的孩子们,当你们长大时可能会慢慢发现自己身处的社会与内心期待的好像有些不同,不要慌张,当你坚守内心,从自己开始做起,慢慢的就会影响到他人,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和谐共处,互相尊重。这是几千年以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文明之所以区别于野蛮就在于,文明是有文化和道德底线的。我们都不是书中的圣人,但是却可以成为守序之人。做好自己,保持初心就是对这个社会最好的馈赠。
《给孩子们的一封信》全文
孩子们,我想在这里和你们谈谈关于未来的问题,你们将来可能是公务员,可能是商人,可能是工人、农民、教师、演员等等。你手中握着许多个未来,正因为你们还没有定型,所以长辈们都对你们报以期待,愿意毫无保留地帮助你,扶持你,那么希望你将来做什么呢?
说说我自己吧,我小时候最怕成为农民,因为我眼见父辈们辛勤的劳作,收成无多,经常为温饱发愁。小学三年级时,我想买一支价值一块钱的钢笔,家里都拿不出钱来,我为此哭了好几次鼻子。但最怕成为农民,我也最有可能成为农民,此外别无出路。我们那个两千多人的村子,好几年才能走出一个大学生,怎么可能轮到我头上。
如今,上大学在我们那已属稀松平常,农民也不再是让人闻风色变的职业。我的一些小学同学仅仅念到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他们或经营工厂,或当包工头,或当木匠、泥瓦匠,收入并不低,大多有房有车,生活条件一点不比我差。我想说呢,无论你学习好坏,你只要努力就行,不必过多为将来担忧。
社会在变,现在大家都认为某某职业好,将来不一定好;现在某某职业不好,将来也不一定就不好。只要整个社会在进步,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如果社会不安,人人自危,你即使有个好职业,又能怎么样呢?社会动荡,遭殃的只能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远离犯罪,不做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要打架斗殴,不要吸毒;不要酒驾,不要乱闯红灯。每一个犯罪背后,都是几个家庭的破碎。不违法是做人的基本底线,生活幸福的保障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我小时候一直想当一个记者或是编辑,那时候编辑记者是让人羡慕的无冕之王,而在今天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至于收入也只能算是中等。但跟我们那些小学中学同学在一起,他们还是明显的高看我一眼,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从远方回来,是个客人。他们尊重我,其实是尊重文化。吾理解的文化呀,乃是以文化野。文,有多种涵义,它有时指的是礼节仪式;有时指温和的态度,泛指一切文明的东西,用文明化解野蛮便是文化。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文化便是修养。你说话办事彬彬有礼、态度亲切、条理清晰;你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在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你尊老爱幼,在公交车上见到残障人士和孕妇主动让座;你孝敬家里的老人,愿意听他们啰嗦,定期给他们生活费;你富有同情心,积极给灾区捐款捐物;你常怀恻隐之心,在街头把零钱送给头发发白的乞讨者。这些行为跟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农民一个清洁工也可以做到这些。如果你身上具有这些美德,你也是有文化的人,人们同样会尊重你。
文化不是一种虚无的东西,它在社会生活中随时用得着。用一个时髦词来形容,这是人际关系中的情商部分。同学尊重我,或许还因为他们觉得我有知识。你读了很多书,能给别人带来新鲜的东西,给人启发,他们当然愿意跟你在一起。这里的知识呢,就是个人的智商部分。所以说,将来无论你做什么,都应保持做人的底线。然后尽量使自己有文化,职业、收入、成功等之类的字眼只是文化的附属品。如果没有文化,所谓的成功只是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