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墙上挂着的照片都是近几年拍的,却找不出一张蔡宇佳和爸爸妈妈的合影。
3月1日 “终于开学了,有人和我玩儿了”“我不喜欢开学,开学我爸妈就不能陪我了”……又是一年开学季,对于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开学意味着要再次和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分离。而还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个春节没有见到远在他乡的父母,他们盼开学。
哈尔滨市新桥小学是一所近70%在校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普通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昌鑫,这个寒假除了体弱的奶奶陪着,就是到爷爷打工的工地。春节他跟爷爷奶奶在爷爷打工的工地过的。“那特别暖和,而且那么大的地方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在刘昌鑫认为一家三口的概念是,爷爷奶奶和他。他很久没见到爸爸,对于妈妈的记忆更是听奶奶说起的。他甚至不知道爸爸到底在哪里工作,在哪个城市生活。

爷爷说,他腰不好。蔡宇佳很懂事,不仅帮爷爷脱鞋还为其按摩。
“我会干活,扫地叠被子、洗碗”“我学会了做蛋花汤”……“我奶奶岁数大了,身体不好,我得赶紧学会做饭,等将来我养奶奶”说这话时,小家伙原本兴奋的语调逐渐低沉下来,显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其实,我特别希望开学,能跟同学一起玩儿,也许我爸爸能回来看看我。”刘昌鑫笑着说。
跟刘昌鑫不同的是,11岁的武玉昕早上来上学就一脸的不高兴,因为开学了,这两天爸妈就要离开她回到广州继续工作,而她则继续留下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
武玉昕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再过几天她的父母将去广州工作。

班主任老师看出来小家伙的小心思,特意找了些同学约她下课一起玩儿,很快小家伙儿暂时忘掉了伤感的小情绪。
“爸妈选择开学了才走,也是为了避免跟孩子分别时的伤感一幕。”该校大队辅导员朱老师说,春季开学,孩子们内心的情绪是老师们最担忧的事,所以心理引导成了开学时最重要的事。
朱老师所说的心理引导,不是要给孩子们上课,“只要看到新课本还有老师们给准备的新礼物,孩子们肯定就激动了。”
学校这招很管用,新书一发,孩子们的表情轻松了许多,原本凝重的气氛也瞬间被冲淡,课间再来一场上学期学的茶道表演、或是带着孩子们玩玩纸粘画,就这么简单几招,孩子很快恢复了笑容,“这些娃娃很容易满足,他们要的,只是有人多留意他们。”

这是蔡宇佳和爷爷奶奶第一次拍合影,他显得很兴奋

蔡宇佳和爷爷奶奶租住的地方,是城市中早已少见的老式楼房。

墙上的奖状是刘昌鑫这些年获得的荣誉。刘昌鑫说,他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养奶奶。

开学了,希望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走进学校,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有用的人。在新学期里台铃在这里祝愿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台铃的公益之路将会一直围绕着孩子们开展下去,让孩子们有更多更好的条件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