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取向,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缺乏特定需求的关照。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缺乏,使得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各类伤害事件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了各类犯罪事件的制造者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但初中阶段留守率高于小学阶段
从留守儿童占同学段农民工子女的相对比例来看,初中阶段农民工子女的留守率为66.26%,高出小学阶段6.6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孩子年龄越大,家长越倾向于让其留在家乡。
父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面临母亲缺位
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来看,女性主要承担着相夫教子、料理家务的主要责任。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母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责任人,对孩子形成爱与家庭观念有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这可能也是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属于隔代监护,五分之一处于同辈监护
调查显示,在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33.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达22.62%,同父亲居住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监护不良或监护缺失状态。
是什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成长危机
我们认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主要与监护缺位、教育缺失、亲情匮乏以及农村环境恶劣有关。
一是家庭监护缺位,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是隔代监护,有五分之一是同辈监护,还有3.37%为自我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由于身体健康不佳或者精力不够等原因,难以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规定,导致履责不到位。
二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成长引导。
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取向,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忽视了乡村社会和乡村儿童作为价值主体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特定需求的关照。

三是亲情关爱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样。
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他们的亲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乏亲情体验和亲情关爱,相应地,他们也就不会对周围人、周围事,乃至周遭世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亲情缺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发展,加之缺乏合理的倾诉途径与方法,长期压抑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家庭的破裂、亲情的丧失,是伤害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根源。

四是农村环境隐患重重,导致留守儿童成长面临危机。
当前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受限于农村地区安全措施的匮乏,多数具有安全隐患的自然环境并无安全提示标语与防范救助设施,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留守儿童外出玩耍而导致意外伤亡发生的原因。
我们建议:一是强化家长的主体监护与教育责任,政府积极提供辅助支持。
二是积极引导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留守儿童指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是创新农村教育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重塑农村社会秩序与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比如,建立农村自然环境危机排查机制和留守儿童邻里保障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的建设,激发乡土活力重塑农村社会秩序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