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春节长假,开始投入工作,
对一些人来说,
意味着新的别离又到来,
这种别离是身体距离上的遥远,
也可能是心的转向。

对一些孩子来说,别离可能就意味着留守。
我们之所以熟悉留守这个词,
是因为我们常常看到他们身上的标签
“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贫穷、农村“
根据网络名词解释,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
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
或者与上辈亲人,
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实际上,在今天的社会,
留守的含义,
远超过了我们的普遍认识,
不再局限于那些旧有的标签,
然而负面的影响从未减少。
1丨现实留守

童话级:
独自在老家,或者跟着非父母的照看者。见父母的周期以年计算,好一点的以月计算。成绩好的,再加上又乖巧又听话,还能自己照顾自己,这是最幸运的。父母回来会带来各种美食、玩具、喜爱的物品等进行填补,然后继续留守,这已经算是留守儿童里的童话故事级别了。
一部分孩子如果成绩不好,加上各种问题行为(早恋、网瘾、叛逆等等),无疑雪上加霜,招来五花八门的对待,这个根据每个家庭的家长的人格和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同而不同。
地狱级:
一部分就是常常上新闻头条的,各处流传的悲剧故事的年幼主角们。
2丨内心留守

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进行了剧烈的迁徙。从农村迁徙到城镇;从事业单位迁徙到了商海;从道德至高点迁徙到了金钱万能;这些群体在一、二线城市非常多。
这些孩子如今已经是成人,内心却依然住着可谓中国最早一批的留守儿童。
他们或许早已和在外打拼的父母团聚,或许依然在内心和父母生离,或许正在重复把“留守儿童”传承到他们的下一代......
那些找不到可以“无缝连接”与父母相处的方式,找不到内心冲突的平衡方式,找不到与人亲近的距离和与人保持距离的力量的人们,在咨询室不算少数。
3丨隐匿留守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留守

与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没有留守老家。
只不过父母常出差或诸事极忙,孩子几乎看不到以飞机和高铁作为上班工具或早出晚归的父母。父母多半能给予充裕的物质和安全的照看者(祖辈、保姆、全托、寄宿等)。
和“阳光型抑郁症”的形式很像,这些孩子心理咨询的初始访谈中其成长史都很齐全,细问之后才了解到这种隐匿的父母缺失。
科胡特曾说过:“没有恰当镜映孩子的养育者,对于儿童的内心的创伤来说堪比一场车祸。”
不把孩子留在身边,是父母们权衡多种现实利弊所做的决定。很多家庭在无形中,不知不觉中把暂时性的决定变成习惯,把孩子的留守变成了类似遗弃的状态,或者说从心理、精神和生命上遗弃了。至少,家长们要开始有意识的明白“养”与“育”都不可或缺,在今天,内在品格和生命的培养与外在生存条件的满足同样重要。别让错过的时光变成日后的遗憾。
又是一年春,台铃梦想公益盼望今年大家给予孩子的陪伴是更加充实而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