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也赞同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增加工资性收入的观点。而当今天,我看到台铃梦想公益组织到偏远贫困地区做公益活动拍回的照片,我的心却是痛的。看着留守儿童孤独地期待爸爸妈妈回家陪伴的时候,我在反思,这样的增加农民工收入的办法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因为为了增加收入而颠倒伦常。

改革开放三十八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上在突飞猛进,但这样的进步有多少是虚假的?有多少是损害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取得的?有多少是损害了两代人正常的幸福生活换来的?还有多少是破坏了子孙的未来生存空间换来的?尤其是最近几年,每每看到那些从来不知道农村为何“景”的专家在指导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时候,我真的想拉着他的手到农村走一走,看看那些破败的村小,看看那些每天在村口张望的留守儿童,看看那些孤苦伶仃的老人望眼欲穿也看不到子女陪伴在身边的悲凉。为什么,当下的中国,一切都以经济数据作为准则。人真正需要的时候,还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当走出家门的农民工源源不断地把赚到的辛苦钱寄回家的时候,老人更老了,孩子长成草了,而自己辛苦赚的钱是以住工棚,吃馒头加咸菜而节约出来的时候,我们还会鼓励农民工都进城去打工吗?制定鼓励政策和吆喝着给农民工进行打工技能培训的人,未来将如何面对呢?如果让你换一座城市,住在灰尘乱飞的房子里吃得最简单而去积攒下依然不能买套住宅的时候,你会撇家舍业吗?

因为这种大规模进城,鼓励更多的人到城市中打工,造成了当下这种农村的村小大部分被废弃,而留在农村的孩子又极少,他们的未来谁来保证?首先,他们的教育没有保证;其次,他们的心灵会走偏;还有,没有接受教育的孩子们长大后如何适应社会?不但无法如其父母那样勉强参与城市建设,他们没有这基础和能力。更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民的需要。
谈了这些,我想问一下,我们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是仅仅增加钱袋子的丰满程度吗?
我不能理解,教育本身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现在居然要让社会人士去关注这些村小的学生的学习生活,公益做这些是好事儿,但却怎么也无法保证实现均衡,公益人士关注到几个点,无法实现面的通盘确保。想起三十年前我在农村上学的时候,家家都很穷,但教室却是完善的,书桌虽然偶尔不齐但也是能用的,老师虽不优秀但是完整的。而现在呢?经济 上去了,村里的小学却更缺乏规范了,老师没人当了,孩子没人教了,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究竟是谁将这些孩子的父母带到了远方?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答案,可是面对那一双双盼望爸妈回家的眼睛,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坦然的对着这些孩子讲出来。